今日秋分,太阳抵达黄经180度,昼夜均而寒暑平。古人观察天地,早已将这份平衡的智慧刻进节气里。他们笔下的秋,是诗词的国度,也是心灵的映照。
杜甫在夔州写下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,那是苍茫天地间的生命咏叹;王勃在滕王阁上看见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那是少年眼中的壮阔与明净。而刘禹锡一句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,更是将秋从愁绪中解放——秋不是终结,是另一种开始。
这些诗句像一面镜子,照见的何尝不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季节?杜甫的沉郁,王勃的豪情,刘禹锡的豁达,都融进了笔下的秋风里。
而我的秋,藏在故乡的细微处。
它不在诗词里,而在感官中。是清晨推开窗,扑鼻而来的那股清冽,像咬了一口带霜的青苹果。是午后阳光变得格外慷慨,斜斜地穿过开始泛黄的梧桐叶,在老墙上投下斑驳光影。最难忘的,是晚风中飘来的糖炒栗子香,混着新米炊熟的气息——那是秋分时节,家乡小镇特有的味道。
记忆最深的是秋分这天,奶奶总要“竖鸡蛋”。她选一个光滑的新鲜鸡蛋,屏息凝神,在桌上轻轻立着。“春分秋分,昼夜平分,天地最是平衡,鸡蛋也能立住。”那时不懂这朴素仪式里的宇宙观,只觉得神奇。如今明白,她是在用最温柔的方式教我:生活就像这节气,寻得平衡,万物皆安。
故乡的秋,是具体的,带着体温的。
麦田从碧绿染成金黄,风吹过,麦浪沙沙作响,那是大地在低语丰收。院子里的桂花开了,细碎金黄,香气却浓得化不开,母亲总会采来酿桂花蜜。夜晚开始变长,一家人围坐灯下,新收的花生煮得糯香,父亲说:“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。”话语里有对时序的敬畏,也有对家人的牵挂。
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构成了我心中真正的秋天。它不宏大,却踏实;不激昂,却温暖。
从古人的秋到我的秋,从诗词的辽阔到故乡的具体,原来我们都在寻找与季节对话的方式。秋分这一天,昼夜平分,也仿佛将时间平分——一半给远方的诗意,一半给身边的烟火。
站在中分的秋光里,愿你也能想起属于你的那个秋天。或许它正藏在某阵熟悉的风里,某片将落未落的叶上,等你用记忆去触碰,用心去感受。
哦吼,好久没读过散文了。
真不错
@obaby 写不过学生啊,有些学生真的强!